当年,“瓦良格”号航母穿越土耳其控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时,土耳其方面突然提出一系列苛刻条件,逼迫中国在无奈之下作出让步,转让了部分关键战术导弹技术。这段历史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如今,这些曾被迫转交的技术却被土耳其发展成了名为“可汗”的战术导弹,并成功出口至印度尼西亚,与中国展开了激烈的市场竞争。这样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警醒和铭记。
据美国军事媒体“Defence-Blog”近日报道,印尼已经正式接收了来自土耳其的首批“可汗”战术导弹。这款导弹采用固体燃料推进系统,搭载于高机动越野底盘之上,最大射程可达280公里,具备快速部署和精确打击的能力,在东南亚地区的战略影响力不可小觑。更重要的是,它不仅是一款单一武器系统,更象征着土耳其军工技术日趋成熟、自主化程度大幅提升。
而实际上,这款“可汗”导弹的技术源头,可以追溯到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自主研发的B-611战术导弹。当时,中国正积极开拓国际军贸市场,并推出一系列基于固体燃料的小型近程导弹产品。虽然性能不俗,但由于苏联解体后市场上充斥着大量价格低廉的“飞毛腿”导弹,使得中国新产品一时之间难以打开销路。
展开剩余80%就在这时,土耳其趁机介入。1999年,“瓦良格”号准备通过土耳其海峡时遭遇阻拦。为了保证航母顺利通行,中国最终答应与土耳其国防工业公司MKE展开“合作”,共同开发一款射程约150公里的战术导弹系统,并出口了一批WS-1火箭炮连同全套技术资料。表面上是技术交流,实则是以核心技术换取航线通行的被动妥协。
此后的一切几乎按“剧本”演进。土耳其迅速推出了名为J-600T的导弹系统,其结构和性能参数与B-611极为接近。随后,土方又在其基础上升级研发了“可汗”系列,不仅将射程延伸至280公里,还实现了GPS制导与远程机动部署等能力,使其具备更高的实战灵活性与作战适应性。
如今,“可汗”系列已经成为土耳其军队的常规装备,并开始大规模出口,印尼只是第一站。未来,该导弹极有可能进入更多东南亚国家,从“学徒”一跃成为“输出者”,土耳其军工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逐步增强,也挤压了中国的传统出口空间。
这段历史揭示了一个现实问题:中国在技术尚未占据主导地位时,曾为换取战略通行和市场准入,做出过“以技术换便利”的妥协。然而,合作若非对等,往往只会成为他人获取技术红利的跳板。
事实上,土耳其从未停止在军售领域的“技术掮客”角色。比如,当年中国向其推销FD-2000防空系统,最初中标价为30亿美元,但土耳其随后提出压价和技术转让要求,谈判最终破裂。而土耳其转而低价从俄罗斯采购S-400,尽管没能获得核心技术,但也招致了美国的不满与制裁。这一系列操作显示出土耳其一贯以利益最大化为导向,谁能让利就向谁靠拢。
中国过去之所以容易“被借壳”,根本原因包括:其一,自身军工体系尚不成熟,出口以开拓市场为第一要务;其二,国际影响力不强,难以主导交易规则和技术标准;其三,对短期利益看重,忽视了技术保护和战略风险。
然而,如今的中国,早已具备与全球一流军工强国平起平坐的能力。以“翼龙”系列无人机为例,已成功进入中东、非洲多国市场;防空系统如红旗-9、FD-2000在多国竞标中脱颖而出;坦克、火箭炮等产品也形成了较高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在当前阶段,中国必须划定“不可转让”的战略红线,明确哪些技术可以共享,哪些必须保密。同时,应加快已有技术的二次开发和系统集成,构建技术壁垒,以“体系作战能力”替代单一武器性能的竞争逻辑,防止低成本仿制和市场被蚕食。
对于高风险合作国家,应建立完备的技术保密与回溯机制,一旦出现违约行为或技术流出,应保留追责与反制权力,防患于未然。
此次土耳其“可汗”导弹进入印尼市场,不仅是一笔普通军售合同,更释放了两个重要信号:
第一,东南亚国家正在加快军备现代化,对具备中远程打击能力的武器系统的需求日益增长。印尼选择“可汗”并非偶然,表明其在战略防御上的布局更加深入。
第二,第三方国家正积极插手东亚军火市场。无论是土耳其、法国还是以色列,它们都试图在中国周边市场分一杯羹,甚至借此改变地区安全格局,这对中国的区域影响力构成现实挑战。
回头再看当年为了航母通行所做的让步,如今已在国际军贸市场上引发连锁反应。这不是一项简单的技术转让,而是一次影响深远的战略资源流失。
土耳其本身军工根基薄弱,曾多次依靠中国向巴基斯坦转出口武器设备,从而间接获取技术,如今却与中国争夺市场份额。甚至有传闻称,土耳其打算通过向中国出口巴基斯坦的歼-35战斗机,反向获取发动机技术。
对此,中国必须严守技术防线。即便在中巴关系特殊的背景下,也必须坚持技术不可轻易出让的原则。合作可以继续,但必须建立在对等、透明且可控的基础上,不能再以牺牲核心技术为代价去换取市场。
否则,像“可汗”导弹抢滩市场这样的事情,只会不断重演。
发布于:天津市贝格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