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政治的棋盘上,南海问题始终是一颗关键棋子,牵一发而动全身。近年来,这片海域的局势愈发复杂,背后既有地区国家间的利益纠葛,更有域外势力的恶意搅局。其中,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的一系列行径,无疑是当前局势紧张的重要导火索。但在重重迷雾与挑衅背后,中国坚定的立场和东盟多数国家的理性抉择,正逐渐勾勒出解决问题的希望蓝图。
一、历史经纬:菲律宾的非法侵占铁证如山自20世纪70年代起,菲律宾就开始觊觎南海丰富的油气资源,对中国南沙群岛部分岛礁伸出了非法侵占之手。1976年,菲律宾石油公司在礼乐滩钻井,公然掠夺属于中国的海洋资源,这一行为成为其在南海侵权的开端。此后,菲律宾的野心愈发膨胀,1996年,菲海军在黄岩岛举行两栖登陆演习,演习目标直指中国南沙群岛,严重挑衅中国主权 ;1999年,菲律宾更是做出令人发指的行径,以军舰故意撞沉中国渔船,还制造了“坐滩仁爱礁”事件,其破旧军舰至今仍非法“坐滩”在仁爱礁,拒不拖离,试图以此造成长期占领的既成事实。2009年,菲律宾通过《领海基线法》,将黄岩岛及南沙部分岛礁划入其领土范围,这种单方面的非法行径,完全无视中国对南海诸岛拥有的无可争辩的主权。
展开剩余85%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拥有充分的历史依据。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人民就在南海活动,最早发现、命名和开发利用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二战结束后,中国依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顺利收复被日本非法侵占的南海诸岛,并完成了相关国际法程序。而菲律宾在南海的一系列侵占行为,完全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和对国际法的践踏。
二、法理较量:仲裁案是彻头彻尾的闹剧2016年,菲律宾单方面提起所谓的“南海仲裁案”,这一行为堪称国际政治和法律舞台上的一场闹剧。中国在2006年就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98条提交了排除性声明,依法将海洋划界争端排除在强制仲裁之外 。菲律宾单方面提起仲裁,违反了程序正义,仲裁庭越权审理,其行为完全无效。
仲裁庭在裁决过程中,尽显荒谬与不公。例如,将50万平方米的太平岛荒谬地定性为“岩礁”,按照其裁决,太平岛仅能主张12海里领海,而同样面积的日本冲之鸟礁,却被美日主张拥有47万平方公里专属经济区,这种双重标准暴露无遗,严重破坏了国际法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国际社会众多权威法学专家,包括国际法院前院长、国际海洋法法庭前法官等,均认为该“裁决”存在严重谬误。这一仲裁案从发起、审理到裁决,背后都有域外势力的策划和操弄,菲律宾不过是被利用的棋子,企图以此搅乱南海局势,从中谋取私利。
三、经济制裁与反制:大国博弈下的利益碰撞在经济领域,美国和中国围绕南海问题,对菲律宾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背后是复杂的地缘政治与经济利益博弈。2025年7月,美国宣布将对菲律宾商品关税从17%提升至20%,并于8月1日生效 。这一举措对菲律宾经济造成了沉重打击,菲律宾2024年对美贸易逆差达49亿美元,其电子设备出口这一支柱产业受到直接冲击。美国此举看似是对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的一种“警告”,实则是为了维护自身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通过经济手段对菲律宾施压,使其在南海问题上更加紧密地配合美国的战略布局。
而中国面对菲律宾在南海的挑衅,也采取了精准的制裁反制措施。中国制裁菲律宾前参议员托伦蒂诺,禁止其入境中国及港澳地区,释放出“挑衅必付代价”的强烈信号 。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始终秉持着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在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同时,也通过经济手段让菲律宾认识到其错误行为的后果,促使其回归理性谈判的轨道。
四、东盟态度:团结与分化中的理性抉择在南海问题上,东盟国家的态度至关重要。总体而言,东盟多数国家都希望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积极与中国合作,共同推动南海问题的妥善解决,但菲律宾却成为其中的“异类”。
在自贸协定方面,中国 - 东盟自贸区3.0版磋商已顺利完成,并将于10月签署,这将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济合作,为地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然而,菲律宾却因自身在南海问题上的错误立场,被排除在首批红利圈之外。在“南海行为准则”磋商上,目前已完成三读,各方争取在2026年达成协议,这一过程中,中国积极与东盟国家沟通协调,展现出最大的诚意 。但菲律宾却妄图另起炉灶,试图破坏磋商进程,其行为遭到东盟其他国家的冷遇。在安全承诺上,中国率先签署《东南亚无核区条约》,展现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积极态度 ;而菲律宾防长却要求中国弃核,这种无理要求遭到国际社会的批评。在区域叙事上,中国积极与东盟国家共建“和平 - 合作”新叙事,而菲律宾却不断渲染“冲突”叙事,企图误导国际舆论,但最终失道寡助,沦为“南海孤例”。
马来西亚、印尼等东盟国家公开反对域外势力干预南海事务,越南也倾向于通过双边协商解决争端 。这些国家清楚地认识到,与中国合作,维护南海的和平稳定,才是符合自身利益的正确选择。而菲律宾一意孤行,甘愿充当美国的马前卒,不仅破坏了东盟内部的团结,也让自己在地区事务中愈发孤立。
五、中国重构叙事:以和平与合作打破舆论围剿面对菲律宾和域外势力在舆论上的恶意炒作,中国积极采取行动,重构南海叙事,打破西方的“军事化”舆论围剿。中方提议在黄岩岛建设国际海啸预警站,将主权主张与区域公益紧密绑定 。这一中方既彰显了中国对黄岩岛的主权,又体现了中国作为大国的责任担当,为地区国家提供公共产品,有力地瓦解了西方对中国在南海进行“军事化”炒作的阴谋。
中国还支持越南、马来西亚联合打捞宋代商船“南海I号”,通过“共享遗产”的理念,解构“争端叙事” 。“南海I号”承载着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悠久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历史,是地区国家共同的文化遗产。通过共同打捞和研究,强化了中国对南海诸岛的历史主权依据,也增进了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文化认同感和友好合作关系,让世界看到南海不仅是资源之争的海域,更是文化交流与合作的纽带。
六、菲律宾国内政治分裂:民意的觉醒与反美浪潮在菲律宾国内,并非所有人都支持马科斯政府在南海问题上的亲美政策,国内政治出现明显分裂。前总统杜特尔特多次批评马科斯“出卖主权换美军基地” ,杜特尔特深知与中国合作的重要性,他执政期间,菲律宾与中国关系改善,在经济合作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而马科斯政府的亲美政策,让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陷入困境,损害了国家利益,引发国内有识之士的不满。
此外,美国在菲律宾的一些行径也引发了民众的愤怒。美国承认在菲律宾散布诋毁中国疫苗的谣言,导致数万人死亡,这一消息曝光后,菲律宾民众怒斥“美国谋杀” 。马科斯政府的亲美政策遭遇严重的合法性危机,民意的反噬风险逐渐加大。1986年,美军基地续约曾引发菲律宾百万人抗议,如今,民众对美国的不满情绪再次暗流涌动,这也给马科斯政府敲响了警钟,一味地追随美国,最终只会让菲律宾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牺牲品。
七、菲律宾的致命悖论与出路:回归理性,寻求合作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的错误选择,使其陷入了三重致命悖论。在安全层面,美军中导进驻菲律宾,不仅没有给菲律宾带来真正的安全保障,反而使其沦为大国博弈的前线 。中国在南海的岛礁建设稳步推进,2025年永暑礁民航试飞成功,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南海的主权和影响力 ,而菲律宾却无力阻止。在经济层面,中国在东盟贸易中占据20%的份额,菲律宾一旦与中国关系恶化,将面临严重的经济制裁 。中国可以直击菲律宾香蕉、菠萝等农产品出口命脉,这对菲律宾经济将是沉重打击。在外交层面,东盟峰会连续3年联合声明未提仲裁案,表明东盟国家已认清仲裁案的非法本质 。同时,区域供应链整合加速,如中印尼“两国双园”等合作项目不断推进,菲律宾若继续一意孤行,恐将被边缘化,在地区合作中失去发展机遇。
历史已经证明,小国若将国运绑定在域外霸权身上,最终只会沦为“关税牺牲品 + 地缘炮灰” 。特朗普政府对韩日加税就是前车之鉴,菲律宾若不及时回头,必将重蹈覆辙。马科斯政府应早日认清形势,摒弃错误的外交政策,回归理性,与中国通过谈判协商解决南海争议,积极参与中国 - 东盟合作框架,共同维护南海的和平稳定,这才是菲律宾摆脱困境、实现国家发展的唯一出路。
南海问题的解决,需要地区国家的共同努力,更需要菲律宾放下偏见与野心。中国始终敞开谈判的大门,愿与各方共同构建和平、合作、友好的南海新秩序,让这片海域成为和平与繁荣的象征,而非冲突与对抗的舞台。
发布于:河北省贝格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